苏州城区百条河道告别黑臭
每天进入城区河道的水量达250万立方米,相当于城区河道近两天换一次水。其中,每天进入古城区的河道水量达到70万立方米,相当于每天换一次水。
近期古城区各项水质指标显示,COD平均浓度为Ⅲ类、氨氮平均浓度为Ⅲ类、总磷平均浓度为Ⅳ类、溶解氧平均浓度接近Ⅳ类,河道黑臭现象基本消失。
在水下建活动溢流堰,通过调控形成北高南低的水位差,实现城区全面活水、持续活水、自流活水。昨天,作为“自流活水”的核心工程,娄门堰、阊门堰正式建成通水,城区100多条河道从此告别黑臭。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蒋宏坤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周乃翔,市领导杜国玲、高雪坤、朱建胜、徐惠民等出席通水仪式。
自古以来,太湖水位居高,湖水由胥江直达苏州城区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区域内工情、水情发生了变化,古城西南的太湖水位与东北的阳澄湖水位基本持平,胥江难以引来太湖水,城中7个防洪包围封闭运行,使得城内河水很难自流。虽然通过城区内部的近百座泵闸强制引排,局部水体得以交换流动,但由于调水的尺度太小,活水效果仍然不好。整体来看,城区内部的中小包围好比是几个中小圈圈,被很多的水泵扰动,但城区这个大圈圈依然静止没动,因此城区河道水质较差,黑臭现象时有发生。
去年6月,我市出台了《苏州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行动计划》,通过形成南北水位差,自北南下引入阳澄湖等“外水”,少用或不用古城区内部水泵,促进河网水体畅通有序流动,实现古城区活水自流,持续改善河网水环境。而形成南北水位差的关键,就在于如何保证娄门堰、阊门堰、娄东堰这三座溢流堰的稳妥运行。因此,溢流堰建设是“自流活水”的核心工程,有着分配水源的重要作用。娄门堰、阊门堰建成通水后,将启动娄东堰建设,预计年底完工。